今天來談談情緒。
前幾天看了綜藝天后主持的談話性節目,天后邀請自己的母親(簡稱后母)上節目。
天后談及小時候三姊妹一同在戶外玩,姊姊不小心失足掉入水中,這場意外事件讓所有人都感到極度慌張。所幸姊姊被救上岸,生命無危,但當大家餘悸猶存之際,此時后母出場,落水的姊姊可能滿心期待投入后母溫暖的擁抱,得到安慰,然而真正迎來的卻是一頓責打以及嚴厲的訓斥。
此時,后母變成了可怕的後母。
講到這裡,你是否也感覺似曾相識?無論你是那位大人,還是那位孩子。
當危機出現,有太多事情等著我們來處理。我們需要啟動情緒開關,運用情緒作為判斷的線索;大腦需要快速分析危機的威脅強度,做出適當的行動來保護自己——不顧一切應戰,或趕緊遠離威脅。
放回親職教養現場來看,面對孩子的狀況與問題,對大部分父母來說,也同樣經歷著強烈的危機感,更延伸出憤怒、恐懼、憂慮與無力等無數種負向感受。
或許父母會抱屈,說過的道理孩子不遵守,不就應該要處罰、加強教育嗎?又或者是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秉著對孩子的愛,才會藉由嚴厲的責罰來設立標準與表達期待。
如同節目當中,后母針對落水事件所給的解釋,她認為已經多次重申「孩子不得在大人不在的時候玩水」,雖然孩子沒事,卻還是免不了一番責打。
但請父母們別忘了,負面情緒當前,隨之而來的行為反應,其實很大一部分是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
我猜,如果后母有機會在諮商室內慢慢剖析心境,她大概會發現當下的自己其實是充滿情緒的:
- 因孩子有生命危險而受到驚嚇
- 擔憂著孩子是否因此造成任何傷害
- 恐懼著孩子落水而離開自己
- 獨自承受養育孩子的壓力
- 自責未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 對於教養困境的無力
種種情緒混雜在一塊,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盛怒,好似只能透過破口大罵、直接動手責打,才有辦法宣洩這些不舒適的感覺,但換來的大概不是孩子的乖巧,而是互為彼此情緒的俘虜。
當父母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唯有先正視自己的情緒,穩定個人狀態才是最高原則。與其責罵,不如在出現情緒時,停下腳步聆聽內心的聲音,先伸出雙手,擁抱、安撫自己,給自己重新灌注能量,將緊繃的情緒幻化成平靜的樂曲,用更柔軟的態度面對教養路途上的層層關卡。
文/好好玩團隊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