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只是說話 :多元溝通的重要性

當我們提到語言問題時,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不會說話」。口語表達障礙的確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語言問題之一,但是語言不僅僅是說話,溝通更是多層次的表現其實,口語在我們的日常溝通中僅佔約7%,其餘的93%則來自非語言的訊息,如表情、眼神、手勢、聲音變化及肢體動作等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僅僅依賴說話來傳遞訊息。即便他們尚未完全掌握口語技巧,仍然能夠透過其他方式與我們互動。例如,一個微笑可能代表愉快的情緒,一個簡單的手勢可能表示需求,甚至孩子的眼神都可以表達出專注、興趣或渴望。因此,爸爸媽媽在與孩子互動時,需要敏銳地接收這些非語言的訊息,切勿強迫孩子一定要「說」出來,孩子可能還在說話前的準備階段。

理解並回應孩子的這些非語言訊號,不僅有助於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也能鼓勵孩子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溝通能力。當家長積極回應孩子的表現,無論是口語還是非口語訊息,都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這對於他們的語言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語言治療不僅關注於「說話」,更注重全方位的溝通發展。透過協助孩子學習如何利用口語與非口語的方式來溝通互動,幫助他們建立更豐富的溝通技巧,提升日常生活中的互動與社交能力。

在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中,家長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學習如何觀察、解讀並回應孩子的各種溝通訊號,不僅能幫助孩子語言的進步,更能與建立與孩子的默契。

當家長觀察孩子有以下狀況時,可以帶孩子接受語言評估及治療:

  1. 孩子好像都聽得懂,但就是不會說,或是想說卻說不太出來
  2. 孩子好像都聽不懂,但帶著做幾次就會了
  3. 遇到事情只會哭或生氣,不太會尋求協助

另外,在學校若有不太知道怎麼加入遊戲、老師反應上課不專心、符號(如:顏色、形狀、數字)學不太起來的狀況,也可以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協助唷。

文 / 鄭郁璇 語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