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會「讀空氣」嗎?----心智理論與人際互動

什麼是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ToM)指的是我們理解和推測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包括對方的想法、所知或未知的資訊、意圖、情緒等。這項能力讓我們能夠預測他人的行為,並在社交互動中做出適當的回應

兒童通常在3至5歲開始發展基本的心智理論,例如理解「別人可能知道的事情和自己不同」。到了學齡階段,這項能力會進一步成熟,孩子能夠推測他人的情緒與動機,進而促進更順暢的社交互動。
 


心智理論在人際互動中的關鍵推論能力

1. 推論他人的視角

視角取替(Perspective-taking)是心智理論的重要基礎,指的是理解他人所見與自己可能不同的能力。舉例來說,當孩子發現「坐在對面的朋友看到的圖案與自己不同」時,他開始意識到人們的視覺經驗可能不一樣。這種能力發展後,孩子可以進一步理解,別人所擁有的資訊、觀點或感受,可能與自己的不同,這對於有效的溝通、理解他人意圖,以及避免因誤解而產生衝突都至關重要。

2. 推論他人的喜好

在日常互動中,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語言或過往經驗,推測對方的偏好。例如,當孩子發現朋友每次都選擇藍色的玩具,他可能會推測對方最喜歡藍色。這種能力幫助孩子在人際互動中表現關心,例如選擇符合對方興趣的禮物,或在遊戲時配合對方的喜好,增進友誼。

3. 推論他人的想法與信念

理解他人的想法與信念能幫助我們預測對方的行為。例如,孩子若能理解「小明以為他的糖果還在抽屜裡,但其實已被媽媽拿走了」,就表示他能區分自己所知道的事實與他人所擁有的信念。這種能力對於理解故事情節、參與對話解釋他人行為至關重要,也是許多日常互動的基礎。

4. 推論他人的感受

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對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舉例來說,當孩子看到朋友摔倒後皺眉、流淚,他能夠推測對方感到疼痛並可能難過,進而提供安慰或幫助。這種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能幫助孩子發展友誼,並減少人際衝突

5. 推論他人的意圖

推測他人的行為動機有助於我們做出適當的回應。例如,當小華搶走小明的玩具時,若小明能理解「小華可能是因為很想玩,而不是故意欺負他」,他可能不會立刻生氣,而是嘗試溝通或尋求解決方法。這種能力能幫助孩子在社交情境中更具適應力,減少衝突

當然,上述的分類並沒有辦法完全涵蓋推論他人的「心智」的所有面向,同時,心智理論的發展需要隨著經驗累積環境刺激逐步成熟。對於一些孩子來說,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情緒可能較具挑戰性,但透過引導與練習,他們仍能逐步學會如何解讀社交線索,並在互動中作出更適當的回應。家長與老師的耐心陪伴、適當的示範與具體的社交練習,能夠幫助孩子在理解他人、建立關係的路上走得更順利。每個孩子的發展節奏不同,但只要持續提供支持,他們都能在社交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文/ 吳語涵 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