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3
好好玩的心理衛教時間
許多家長們或許都有遇過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明明已經能夠自行如廁、且想要上廁所的時候都會主動告知了,但最近卻常常來不及趕到廁所,最後還是尿在褲子上。一直要頻繁的幫忙孩子處理污衣,真的心很累……孩子到底是怎麼了呢?「尿褲子」的現象,背後可能不單單是功能性的問題,家長們面對這樣的狀況,也可以考慮以下幾點可能的因素:
一、我們來回想,孩子有時來不及上廁所,是不是因為貪玩、捨不得放下手邊的玩具,結果來不及如廁呢?
如若確實存在這樣的情境,我們可以在當下適時、簡單地提醒孩子先去上廁所,如果孩子仍然拒絕,最後卻又尿褲子了,那麼,我們就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使其能夠意識到「尿濕褲子」是他自己的責任。
同時,我們能夠協助孩子練習處理自己尿濕的衣物—像是需要把髒衣服脫下來、泡水,甚至可以依照孩子的能力,試著教導他如何搓洗衣物,並且自己拿取、換穿乾淨的衣物。
二、我們確定孩子能夠理解想要上廁所的感覺嗎?尿褲子的原因,會不會是沒有察覺自己想要上廁所呢?
要引導孩子理解有尿/便意,可能不是一件好描述的事情,我們可以試著用更具體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像是透過繪本、影片等媒材。
推薦繪本:《小女生上廁所了!》、《小男生上廁所了!》、《不要,不要!》、《小豬豬:就是有討厭上廁所的孩子呢!/會上廁所了!小豬豬》
三、提到晚上容易尿床的現象,往往是因為「睡太熟」一類的原因導致,家長們能做到的是:
在孩子睡前半小時內,減少提供水或是牛奶等流質食物,並且多加留意孩子晚上如廁的時間規律,在正確的時間點把孩子叫醒上廁所……一點一點慢慢養成習慣,以達到降低尿床頻率的成果。
四、如果以上作法皆未能改善小朋友尿褲子的狀況,可能是生理因素所致:
由於孩子們的生理功能尚未發展健全,建議可至醫院小兒專科求診,安排專業的檢查以驗證尿褲子的原因,是否是生理上的問題。
五、若前述各項因素皆已排除,且求診後之檢查結果顯示並非生理上的問題,那小朋友「尿褲子」便可能與其心理因素有所關聯:
近期的壓力事件、家中遭逢變故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事件帶給孩子的感受,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如廁表現,此時建議接受心理治療,並和臨床心理師討論、找出影響行為的可能因素。
生活中看見孩子的行為模式,往往牽涉許多面向的議題,我們需要一點一點嘗試、排除,找出孩子真正需要解決的關鍵,用理解的心情去替換責罵的互動,成長的旅途固然磕磕絆絆,但我們能提供指引、給與陪伴,為這些小小旅人手執的燈籠點上光明。
文/邱惠筠 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