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QA

★通用常見QA:
Q1

在治療師為孩子制定治療計劃前,需要先做那些前置作業?
A1

若有在醫院評估衡鑑報告聯合評估報告診斷書,可以在見面前先提供治療師參考。
第一次會面,治療師會分別透過家長會談以及與孩子互動中,了解孩子的狀況,進而與家長共同討論出治療目標與計畫
平時也可以先針對想治療的目標做簡單的紀錄(例:孩子的發展概況、人際互動的情況、情緒容易引發的點、情緒調適的方法...等),在與治療師討論時,更能具體聚焦。
此外,每位治療師的治療取向與風格不同,在第一次會談認識孩子的方式可能也會不一樣,若感到不舒服或疑惑,都可以試著提出來與治療師討論唷!

Q2
何謂衡鑑/評估?
A2
兒童青少年的衡鑑/評估,主要透過家長會談、對兒童的行為觀察、測驗、家長填寫的量表...等方式,整合資料後,了解孩子整體的樣貌(包含認知、人際、情緒),進而回答家長的主訴問題,以及提供個別化的建議。
 

Q3
何謂學齡前?幾歲以前算是兒童?學齡前就是早療嗎?
A3
學齡前是指0-6歲(國小入學前),6-12歲(國小)為學齡兒童。
「早療」為「早期療育」的簡稱,特別指針對語言、動作、認知、人際等領域發展遲緩(或疑似發展遲緩)的學齡前幼兒進行的療育課程。
 

Q4
為什麼學齡前的孩子一定要先經過評估才能接受治療?
A4
學齡前兒童的發展迅速,且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個性及特質都不同。
透過評估,我們能更準確地了解孩子的發展概況、優弱勢能力、需要練習或需介入的目標,進而制定孩子個別化的治療計畫。
 

Q5
在心理/語言/職能評估過程中,家長能否一同參與?
A5
通常為了客觀了解孩子平時的樣貌,會鼓勵孩子單獨進入,並在個別與孩子互動後,與父母討論孩子的狀況;不過,會根據孩子的年齡、氣質、家長期待...等考量,與家長討論出最合適的評估方式。
 

Q6
若治療師邀請家長參與評估過程,可以錄音錄影等形式紀錄嗎?
A6
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並避免干擾評估過程,一般不建議家長在評估過程中錄音錄影。
若有特殊需求,請務必事先與治療師溝通,並取得同意。

Q7
什麼狀況下需要早療通報?可以不要早療通報嗎?要通報可以告知我(家長)嗎?
A7
依據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規定,學齡前的孩子(0-6歲)第一次前來評估或治療,皆需要通報,通報前會與家長說明內容

Q8
評估結束後多久可以收到報告?
A8
通常在評估結束後7-14天完成報告,您可以透過三種方式領取紙本報告:

  1. 於本所營業時間至櫃檯領取
  2. 上課時領取
  3. 掛號郵寄(需自行負擔郵資)

為保障個資,本所目前不提供電子檔寄送。如需解釋報告,請另行預約親職諮詢(需另行收費)時段。
 

Q9
如果想為孩子安排上課,如何跟我們聯絡、預約時間呢?
A9
您可以加入我們的官方Line填寫預約表單,我們會盡快與您聯繫,安排適合的時間進行評估或上課。
 

Q10
為什麼不能直接到診所現場規劃上課?
A10
為了提供您和孩子最優質的服務,本所皆採取預約制。預約制的規劃能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了解孩子的狀況,並為孩子量身打造治療計畫。
 

Q11
我想讓我的孩子和同儕互動正常,為什麼不能直接安排團體課程?
A11
團體治療對於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一開始就參加團體治療。我們會根據孩子的個別情況,評估其是否具備參加團體治療的能力和意願。
 

Q12
治療過程中,家長可以陪同在內嗎?
為什麼家長不能一起參與?我的孩子很怕生
A12
治療的過程,治療師與孩子建立互信關係很重要,我們會依據孩子的年齡,以及治療目標與家長討論進行的方式。
心理/職能/語言治療是一個專業的過程,治療師會透過特定的技巧和方法,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建立自信。家長的角色是支持者,而非治療者。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與治療師建立信任關係,對於治療的成效至關重要

Q13
來好好玩評估過後就可以直接申請補助嗎?
A13
我們的評估報告可以作為孩子進行早療訓練的參考,但並不能直接作為申請補助的依據。您仍需要按照孩子戶籍地縣市政府的相關規定,才能向當地政府部門提出申請。
 

Q14
若要申請、領取政府補助一定要有早療通報嗎?
A14
是的,通常申請早療補助都需要經過醫院看診與早療評估,並由醫院進行早療通報的程序。
 

Q15
各縣市的早療補助金額為?
A15
各縣市的早療補助金額會隨著政策調整而有所變動,建議您直接撥打各縣市社會局的電話,詢問最新的補助資訊。
 

Q16
為什麼自費治療與健保治療的收費差這麼多呢?
A16
心理/職能/語言治療是一項專業服務,涉及到專業人員的學歷、經驗、以及不斷的學習和精進。此外,自費心理/職能/語言治療的過程是高度個人化的,需要治療師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