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好好玩的心理衛教時間
並不是等到孩子有狀況了才來諮商,也不是一句訊息就能結案。心理治療需要時間、安全感與穩定關係,也需要我們一起合作!
一、你也遇過嗎?這些看似小事,其實影響很大
在心理治療現場,我們常遇到這些狀況:
• 孩子臨時不來、家長只說一句「他今天不太想上就先取消」
• 約好了課程,但當天突然說要改時間
• 治療進行中,卻突然一句「我們不想繼續了」,便消失無聲
• 家長只在「孩子爆炸」時才來找心理師,希望能火速解決
這些情況都可以理解,畢竟生活中有很多變數。
但如果這樣的互動成為常態,對孩子與心理治療的關係建立,都會帶來不小的影響。
二、什麼是「心理空間」?為什麼不能說換就換?
心理治療不只是一次聊天或放鬆的時間,它是一段有結構的關係——
這段關係為孩子預留了一個能夠安靜下來、慢慢整理情緒與經驗的空間。
這段關係就像在孩子心裡蓋一棟小房子。
每週一次、固定時間的治療,就是像在幫這棟房子打地基、鋪磚頭、拉水線——穩定的進行,才能讓孩子感受到:「這裡是安全的,我可以放心待著、好好長大。」
• 如果這週來、下週不來→房子蓋到一半就停工
• 如果老師突然不見,或說「你這樣不乖就不能來」→孩子可能會覺得這棟房子隨時會倒
• 如果家長用「今天他不想來」或「我們最近太忙」頻繁地更改計畫→孩子也會不知所措,開始懷疑:「這地方真的為我存在嗎?」
心理空間需要穩定的結構與節奏,就像建築需要地基與藍圖。
而「一週一次」的治療安排,也不是隨便定的。
它既不會太快,導致孩子來不及消化;也不會太久,以致關係失溫。
它提供一種節奏,讓孩子知道:每週的這段時間,是他被記得、被重視、被接納的時刻。
在這個空間裡,孩子能練習:
• 慢慢地感受自己的情緒
• 練習說出那些他平常藏起來的話
• 嘗試表達、拒絕、同意
• 並相信自己說的話會被好好聽見,不會被忽略或懲罰
這些微小的變化,不會一次就完成,
它們需要發生在穩定的心理空間之中,才能真正內化。
三、每位治療師都有自己的「結構」與「界線」—— 這不是限制,而是保護
有些家長會說:「有什麼不能改時間?不是你們最強調彈性跟理解嗎?」
事實上,治療的「彈性」建立在結構之上。
每位治療師會設計屬於自己的工作方式,像是:
• 幾天前取消不會額外收費?
• 非會談時間是否讀訊息?
• 可以改時間嗎?更改次數有沒有限制?
• 要離開時怎麼結案?需要面談嗎?
以上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在於雙方能夠提前討論清楚,建立共識。
這就是合作的第一步。
四、孩子在不同地方「上不同課」,也需要整合與合作
很多家庭很積極,孩子會同時接受感統、認知訓練、遊戲治療、語言訓練等多項課程。但您知道嗎?如果這些專業之間沒有溝通與協調,很可能會讓孩子更混亂。
舉例來說:
• 一堂課要求孩子「要主動表達」,另一堂卻要求「要先聽別人說完」
• 一位老師強調「自由探索」,另一位則設定明確「上課流程與目標」
孩子在不同老師面前可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樣子,甚至不知道要聽誰的,最後變得更焦躁或更退縮。
最理想的情況,是家長與主要治療師能定期討論整體治療方向,也能與其他單位保持基本溝通。
這樣能幫助我們讓孩子感受到一致、安全與被理解。
五、心理師不是「滅火隊」;而家長是合作夥伴,不是旁觀者
很多家長在孩子行為出問題時會說:「你幫他聊聊,他最近很煩。」
但孩子不是壞掉的機器,心理師也不是修理員。
治療需要家長的參與和配合:
• 穩定的生活作息與規律的治療節奏
• 願意一起觀察孩子的變化,而不是只想「趕快好」
• 願意練習接住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立刻處理掉不舒服的反應
唯有家庭與心理師同心協力,孩子才有機會真正內化改變,而不只是「每週花一次錢」的外部干預。
六、結束也是治療的一部分:好好說再見,而不是「一條訊息」的結案
有些個案會在治療進行幾次後,突然「已讀不回」或一句訊息說:「我們最近有點忙,
先不安排了。」,就此結束。
然而,在心理治療裡,安排一次「結案會談」可以是一段關係的結尾,也是種學習告別的機會。
學會好好說再見,讓孩子能夠練習:
• 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 整理這段經驗中自己成長了什麼
• 帶著祝福與理解,離開關係,而不是躲起來
這樣的結尾,會留在孩子的記憶中,也會影響他未來如何面對人生的關係與結束。
《結語》
心理治療真正的力量,來自「穩定與信任」
心理治療不是快速解決問題的服務,也不是遇到爆炸才要啟動的急救箱。
它是一段關係,是一個空間,是一個為孩子慢慢蓋起來的安全小屋,是一個能承接、支撐、陪伴成長的地方。
尊重結構、信任節奏、願意合作,
才能讓心理治療真正發揮它的深度與療癒力。
文/田宇暄 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