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漢偷挽匏,大漢真的就偷牽牛?——從理解偷竊行為到陪伴孩子走過迷路時刻
       當孩子偷了東西,家長第一時間的反應多半是震怒、羞愧與擔憂—「長大會不會變壞?」、「是不是我沒教好」……等等的疑慮,往往在家長腦海揮之不去。


       未經允許拿取他人物品的行為,在幼兒期可能與孩子的物權概念不足有關,例如:家裡的東西並不會特別標註屬於誰,孩子可以任意取用想要的東西,因此對物品所有權的概念也較為薄弱。
  另外,偷竊不僅只代表著道德上的「壞行為」,它同時也可能作為一種心理需求反映出的行為模式

所以,當孩子出現偷竊的行為時,我們應該關注孩子以下幾種可能的心理需求
1.情緒調節困難:偷竊行為本身可能讓孩子獲得短暫的滿足和控制感,也能暫時逃避面對挫折、憤怒或自信不足等狀況。例如:在人際關係得不到正向互動經驗的孩子,可能會拿走別人的物品或玩具,來藉此獲得關注或補償感。
2.執行功能發展不佳:執行功能是指大腦負責設定目標、抑制衝動、計畫和監控結果,並根據環境做出適應行為,是一種高階認知能力。若孩子的衝動抑制能力較弱,可能無法延宕滿足需求,或調節那種「想拿就拿」的衝動,即使知道行為是錯的仍會出手。
此外,在計畫行為和預測結果等方面不足的孩子,也較難清楚預測「拿了東西」的後果,或低估相關的風險性。如若孩子無法從偷東西的經驗來調整行為,則可能與認知思考的彈性不佳有關,不容易轉換其他的因應策略,在壓力情境下一有情緒起伏,就用熟悉的舊方法(偷東西)來紓壓。
3.情感支持經驗薄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從「完全依賴家人以滿足需求」,轉向「學習需求無法立即被滿足時的挫折因應」,並嘗試透過溝通與協調來表達自己的需要。然而,若孩子無法從家庭中獲得適度的關注與回應,抑或缺乏足夠的情感教育來學習如何表達失望與無助,那麼,他們便可能傾向以自我方式解決內在需求,而非依靠人際互動。「偷東西」便可能成為他們可掌握的、用來回應內在渴望的行動語言。


  在正向教養的觀點裡我們看見:「所有的行為都有目的,其背後往往是一種未被滿足的需求」。
我們想要協助孩子看見偷東西以外的選擇、並承擔行為後果,學習負責與修復,可以試著這麼做:
1.保持冷靜,營造安全接納的氛圍:發現孩子有偷竊行為時,家長可以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就像我們常教孩子深呼吸一樣—避免立刻責罵或羞辱對方。嘗試用溫和且堅定的語氣,邀請孩子信任你,例如:「我注意到這件東西好像不是我們家的,我想了解你怎麼帶回來的,願意讓我陪你一起想一想嗎?」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與理解,較容易卸下防備,且更願意坦承事情經過,進而開啟有建設性的對話。
2.辨別偷竊行為背後的需求:在創造一個安全的對話空間後,不妨陪著孩子探索:「你這麼做是因為那時候很生氣?難過?或有什麼感覺嗎?」。我們透過協助孩子辨別當下的情緒,以及行為背後的渴望(如:想被關注、想擁有…),來培養其情緒覺察與表達的能力。當孩子更理解自我時,便能選擇更為適當的方式來回應自己的內在需求。
3.溫和堅定地設立界線:孩子需要被看見情緒和動機,同時也需要被提醒行為的界線。當孩子出現偷竊行為時,我們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東西,但不能拿走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如果你需要什麼,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
4.學習同理與修復:協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承擔行為的責任,遠比急著貼上「小偷」標籤來得有意義。透過啟發式問句,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如何對行為負責並進行補償,例如:「你覺得如果是你,東西突然不見了,會有什麼感覺?」先引導他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損失,再進一步思考修復的方式:「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對方覺得好一點?」。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在「補償」,更是在學習同理、反思與修復。而我們所給予的,是陪伴孩子面對錯誤的勇氣—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並學會以負責任的方式重新開始。


  偷竊,往往是一種沉默的求救訊號。當我們願意放下指責,用理解的眼光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需求與內在困境,便更有可能以智慧與同理,陪伴孩子走向更成熟、勇於負責的自己。


文/魏敬嶸 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