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特質孩子在心智理論上的困難
對於具有自閉特質的孩子來說,心智理論相關的能力可能發展得較慢、不完整,甚至存在明顯困難。
讓我們假想一個或許常發生的情境:
小明不願意穿上鞋子出門,媽媽在一旁一直勸說小明聽話,勸說無果,媽媽開始提高音量、語速加快、重複說:「小明,請你穿上鞋子」,但小明沒有聽出媽媽不耐煩的訊號,直到最後媽媽生氣了,小明才嚇一大跳。
我們知道,當人們說話音量提高、語速變快,或重複提醒某件事時,通常是焦急或不耐煩的信號,但自閉特質的孩子可能無法察覺這些「暗示」,以至於當大人最終發脾氣時,孩子可能會顯得錯愕、不知所措,甚至感到莫名其妙。
這樣的情境涉及多層次的推理能力,對於許多自閉特質的孩子而言,這些並非「自然而然」習得的技能,例如:
- 未察覺線索:小明沒有注意到媽媽語速、語調的變化,於是對於情境毫無警覺。
- 無法解讀與推論訊號:小明聽見媽媽語速加快、音量提高,但他可能不知道這代表「媽媽正在變得不耐煩」。
- 無法整合線索:不同情境及不同的線索組合下,相似的語言變化可能代表不同的情緒,例如:
- 「音量提高 + 表情雀躍」可能表示興奮,此一情境可能出現在小明生日的派對上。
- 「音量提高 + 重複內容」則可能意味著強調或不耐煩,此一情境則可能出現在媽媽認為小明不聽話的時候。
- 如果小明無法區分這些差異,便無法適時作出恰當的回應。
當孩子在察覺、解讀、推論這些社交線索上有困難時,就可能難以適時做出合適的行為。有些孩子可能透過「背公式」的方式學習應對策略,例如:
當大人語氣變重時→「對不起」;當其他孩子哭泣時→「你還好嗎?」
雖然這些策略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有效,但隨著人際互動變得更複雜,這些行為可能顯得刻板,甚至讓孩子顯得「不自然」。
為了幫助孩子發展更靈活的社交應對能力,了解心智理論在人際互動中的關鍵推論能力至關重要。
如何幫助自閉特質孩子發展心智理論?
自閉特質的孩子通常需要更具體、結構化的方式來學習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以下是幾種適合的引導方法:
- 視覺化輔助:使用社交故事、圖片或漫畫,幫助孩子理解不同情境中的人際互動與情緒表達。
- 角色扮演與情境練習:透過簡單的對話練習,讓孩子嘗試從不同角色的角度思考,例如「如果你是XXX,你會怎麼想?」
- 將情緒與非語言線索連結:清楚說明不同情境下的情緒與(語言外的)行為關聯,例如「當別人眉頭皺起時,可能是因為他不開心或覺得困擾。」
- 具體回饋與強化:當孩子成功做出適當的社交反應時,給予明確的肯定,同時以語言敘述其中的推論歷程,例如「你剛剛看到妹妹哭了,你就知道他傷心了,所以你關心他,很棒喔!」
- 拆解社交互動步驟:將一個完整的社交情境拆解成小步驟,讓孩子一步步學習如何觀察、推測和回應他人的情緒與行為。
心智理論是人際關係的核心能力,透過適當的引導與練習,自閉特質的孩子也能逐步發展這項能力,並在未來的社交互動中更有信心!
文/吳語涵 臨床心理師
參考資料:
Jáni, M. (2014).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from middle childhood into adolescence (Master’s thesis). Masaryk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Midgley, N., Ensink, K., Lindqvist, K., Malberg, N., & Müller, N. (2024). 心智化兒童治療:與兒童及家長工作的實戰手冊 (楊舒涵, 李冠瑩, 黃彥勳, & 黃淑萍, Trans.). 心靈工坊.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