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挫折忍受度,能勇於冒險、自動自發?
您是否常常會覺得孩子被動、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新事物?
隨著發展,2歲以後到學齡前,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2歲貓狗嫌」,描述的正是此時孩子嘗試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例如:想知道自己能爬多高、想知道自己力氣有多大,以了解自己對環境的影響力。此時孩子也正逐漸建立起對自我的認識,而在這個時期,家長對孩子行為的回應,會是孩子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依據。
如果在這個階段,當孩子在測試自己的能力,得到外在的回應總是「你不要」、「你不可以」,恐怕影響孩子主動性的發展。推到更嚴重的狀況,成年後可能經常感覺內疚,覺得自己是一切都不夠好的大人,而變得畏縮,且更容易有憂鬱、焦慮等情緒困擾。
我們該怎麼做,可以讓孩子擁有積極主動的特質呢?培養孩子的主動性時,並非讓孩子任意實現腦中的所有想法。孩子需要大人提供明確的行為界線,讓孩子可以在外在的「環境要求」和內在的「主動、創造、表現勇氣」之間取得平衡。
*培養主動性的秘訣包括:
- 減少否定句,說出明確的期望
- 溫和堅定地設定界線
- 以鼓勵替代讚美
以下逐一說明。
*秘訣一:減少否定句,說出明確的期望
什麼是說出明確的期望呢?例如,當孩子因想繼續玩而哭鬧、不願離開,當我們說「再吵警察叔叔就要來把你抓走」等威脅的話時,孩子感覺到的是害怕及羞辱。若以處罰、警告、威脅、羞辱…等方式嚇阻孩子,當下似乎可以很快的制止孩子的行為,但長累積,孩子更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羞愧、內疚等情緒,傷害了孩子的主動性,並容易產生更多反抗、對立的問題行為。
試著以正向語句,明確的說出您期待孩子表現的行為,以代替否定句「不可以、不行」開頭的句子,會是有效的做法。當孩子拿著球在家中隨意亂丟時,我們以「要往地上丟喔」取代「不要亂丟」;當孩子拿玩具大聲敲打桌子時,我們以「要敲軟軟的地方喔,可以敲沙發、敲軟軟的地板」取代「不要敲」。
*秘訣二:溫和堅定地設定界線─提供有限的選擇,並徹底執行
我們可以如何鼓勵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希望與需求,但又不會造成爸爸媽媽們嚴重的困擾呢?
有效的做法是:明確的說出期待孩子表現的行為,當孩子提出要求時,提供有限的選擇。例如:「我們再玩五分鐘後,喝牛奶,然後上床準備聽故事書就準備睡覺囉」,時間到時當孩子要求再玩一下時,家長可以先溫和地同理孩子情緒後,徹底執行一開始說好的內容,並提供有限的選擇:例如「我知道你還捨不得睡(同理情緒),但我們剛剛約定好聽完故事就要睡了(徹底執行一開始說的內容)。現在你可以選,你要聽熊熊的故事,還是鴨鴨的故事呢(提供有限選擇)?」
*祕訣三:以鼓勵代替讚美
空泛的讚美,容易讓孩子為了討好他人而行動,成為只想著要討好他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孩子。以具體的行為鼓勵,激發孩子內在動機,會是培養孩子主動性更有效的方式。
怎麼確認自己給的是鼓勵而非讚美呢?讓孩子感覺到,你注意到他在當下做了什麼行為,並以「謝謝你的幫忙」取代「你好乖」,是更有效培養孩子主動性的做法。
讚美 | 鼓勵 | |
注意焦點 | 對人
(如:「好孩子」)
|
對行為
(如:「做得好」)
|
引發孩子行為的動機 | 尋求外在認可
(如:「你好乖」、「好聽話」、「很棒」)
|
內在主動性
(如:「謝謝你收玩具,這樣家裡好整齊好舒服,謝謝你的幫忙!」)
|
學習完上述的三個秘訣,爸爸媽媽們是否躍躍欲試了呢?一起來試試看,與我們分享您的經驗吧:)
文/蔡孟蓉 臨床心理師
參考書目:
《發展心理學》,作者: David R. Shaffer, Katherine Kipp,譯者:張欣戊, 林淑玲, 李明芝,學富文化。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理解幼童行為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原文作者:Jane Nelsen, Cheryl Erwin, Roslyn Ann Duffy,譯者:陳玫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