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睡眠幫助的正念態度
在《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for Insomnia》一書中,Jason Ong 博士指出:「正念的療癒力,來自態度的轉變。」他提出的重要觀點:失眠問題並非僅僅是睡不著,而是源自我們與失眠的慣性互動模式。
與其說正念是一套技巧,不如說它是一種重新與睡眠建立關係的方式。透過培養:接納放下不評價初學者之心等正念態度,失眠者能夠逐步鬆開對睡眠的控制、焦慮與期待,讓既有的睡眠力如實重現。
這些態度的目的,不是要求你變得更完美,而是幫助你在清醒中也能自在應對現狀,從與失眠的對抗中鬆開張力,培養自己和睡眠更寬容的關係

初學者之心(Beginner’s Mind)
請記得:每個夜晚都是新的夜晚。帶著開放的心,嘗試不同作法!品味入睡時刻,也品味清醒時刻,每個時刻都值得珍惜。

不奮力追求(Non-Striving)
睡眠是一個無法強求的過程,要做的是讓睡眠顯露出來。花更多時間努力進行睡覺,會適得其反。

放下(Letting Go)
放下對入睡的努力,放下執著在獲得睡眠,或追求理想睡眠的需要—因為這些追求通常會導致對睡眠結果的焦慮,這樣做適得其反,也違背了:放下一天的紛擾,讓睡眠降臨的自然歷程。

不評價(Non-Judging)
特別是在好幾天沒有睡好後,我們會自動化地將清醒、無法入睡,評價為負面、令人嫌惡的狀態。然而,這些負面評價會干擾睡眠過程—「越去評價睡眠,就越會陷入複雜的念頭與情緒糾葛。」同時也讓自己更醒覺。

接納(Acceptance)
認出,並接納自己當下狀態,這是選擇如何做出回應的重要第一步。
如果你能接納自己處在「不想睡的狀態」,接納「入睡不太可能馬上來到」,那麼為何不離開床鋪?
很多有睡眠困擾的人,會避免起床。不幸的是,長時間清醒躺在床上,會讓你跟床鋪之間產了「清醒」的制約連結

信任(Trust)
相信你的睡眠系統,讓它為你服務!相信你的身心可自我調節,能為睡眠不足進行自我校正。瞭解到:短暫而紮實的睡眠,通常比長時間的鬆散睡眠,更令人滿意。放下過度思考,信任身體當下對睡眠的需求

耐心(Patience)
要有耐心。在調整過程中,睡眠的質和量不可能馬上達到最佳狀態,抱持耐心的態度能為自己創造出內在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中讓身心有充分的預備,覺察改變的發生。


正念態度不是要你努力追求完美的睡眠,而是邀請你在清醒與入眠之間,找到一種更溫柔的關係。當我們學會接納當下放下控制減少評價,並帶著初學者的心去面對每一個夜晚,睡眠自然會在合適的時刻來臨。

邀請你運用正念態度,為自己帶來從容——無論清醒或睡著,都能安然與當下的身心狀態同在,讓這份安心一日日滋養你的好眠力。


參考文獻
Ong, J. C. (2017).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for insomnia. Elsevier. ISBN: 9780128052473

文 / 石世明 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