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跟你玩」---練習拒絕與面對拒絕的勇氣

在孩子成長的歲月裡,發展自我概念和累積社交經驗,對孩子的人格養成非常重要。從孩子開始懂得共享玩具、輪流遊戲起,對「物權」與人際界限的理解也正在萌芽,當孩子們一起遊戲,意見與需求皆不同時,如何適時拒絕對方,或是調適被拒絕的失落,將有助於孩子在人際互動中認識自己,發展自我肯定的行為,與適當的應對進退技巧,並培養健全的人格。

建議家長可以在孩子社交時先練習以下步驟:

1. 先別急,保持自我的情緒穩定:第一次注意到孩子被同儕拒絕,情緒不悅甚至激動哭鬧時,可能會讓家長既尷尬且失落。此時家長如能保持情緒穩定,對孩子的引導便能發揮重要影響,不妨先心平氣和地觀察事情發生經過、看看孩子被拒絕時的反應,也能更清楚地和孩子一起面對被拒絕的情緒感受。

2. 撲滅孩子的情緒大火(情緒同理):在處理有關挫折或失落的情緒反應時,需要家長先「肯定孩子的情緒感受」,協助辨識情緒(例如:「你很生氣,因為….」),接著先幫助孩子重新整理內在狀態,直接提供一些結構、儀式化的策略安撫情緒,例如「你已經哭了好久,媽媽感覺你好辛苦,想帶你去別的地方走走、喝口水」。等孩子逐漸冷靜後,再讓孩子試著練習用情緒詞彙表達剛剛發生的事。

3. 討論被拒絕的原因:當孩子恢復成平時的樣子,也能簡單回應問題和描述事情時,鼓勵孩子:

(1)把被拒絕的情緒感受說出來(註:對不善表達的孩子,家長可先協助命名情緒感受,如「剛剛他不借你玩具,一定很難過吧」,讓孩子能掌握情緒表達的方向)。
(2)分辨事實(如:有些孩子僅因對方不和自己玩就認為被對方討厭)。
(3)討論被拒絕的原因(如:互動時太害羞、沒有注意對方發出「不要」的訊息而停止)。
(4)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該怎麼辦(如:「記得上次你和 OO 也吵架,後來你們怎麼和好的」)。家長也可以透過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孩子學習聆聽並發現到爸媽確實了解自己的感受,甚至將爸媽的處理方式當作一個參考。


4. 適時拒絕,培養孩子的自我概念:有的孩子在被拒絕時,為了避免再次被拒絕的失落感,會順從對方並滿足其要求,但對社交經驗學習上,過度順從與迎合他人並非全然適合的方式,且孩子也會失去一個社交判斷的機會。在迎合與「隨和」之間很難清楚具體向孩子說明,因此我們能做的,是向孩子傳達「當你心裡感覺不舒服時,對別人的要求是可以拒絕的」。另外,也需要幫助孩子分辨哪些情境下適合說「不」(如:別人搶你東西時),且拒絕時仍須保持尊重與禮貌。透過肯定孩子的情緒感受、尊重其看待事物的眼光,來提升孩子的自信與獨立思考能力,進而發展健康的社交關係。

學會拒絕和接受拒絕,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課題。透過更好地表達自身需求,懂得尊重他人的選擇,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培養出情緒韌性和人際智慧,為孩子的生活築起健康、自主且溫暖的互動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