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好難搞?認識青春期的發展任務,陪他走過青春風暴

青春期是一個爆炸的階段,從體內的賀爾蒙激盪,身體結構的劇烈變化,青少年/青少女的認知及心理發展也都處於一個蠢蠢欲動的蛻變浪潮,不只孩子得經歷青春階段所產生的困惑與矛盾,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更是難以招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青少年年齡的定義約落在10-19歲之間,若從國內的學習體制來看,也就是從國小高年級到大學新鮮人都屬於青春期階段。然而,青春期到底是什麼呢?為何青春經常跟叛逆劃上等號?為何青春總容易掀起一場風暴?
 




青春期受到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加上大腦仍在關鍵發育期,未臻成熟的執行功能(主掌決策功能,促使個體發展出計畫、思考行為後果、有效解決問題及控制衝動之能力),會使得孩子在這個階段顯得特別衝動、無法顧及後果、情緒波動高等等。

在心理發展層面上,根據Erikson的發展理論指出,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一個自我認同的危機當中,他們必須不斷去摸索、透過碰撞逐步建構出「我是誰」。發展順利的青少年,能夠有更穩固的自我概念,為自我訂定明確方向,然而,若在期間發展遇到阻礙者,則可能會在迷惘中失去生活的目標及重心,對於自我角色的定位容易出現混淆。

在臨床上,我們也發現青少年/青少女有四項關鍵的心理需求,其中包含:

1. 獨立自主:此階段為自我角色統整期,因此會想要有更多的掌控權與獨立感
2. 自我形象: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貌,因此會更著重於外貌、形象
3. 
尋求認同:渴望被接納跟認可,尤其是他們認同的對象或群體
4. 
情感支持:對親密關係抱有好奇,期待被他人所理解與喜愛

至於父母該如何面對這群青春期少年、少女呢?雖然不同世代間可能存在著微小的差異,但這些隔閡並不影響你去了解與認識自己的孩子。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可以嘗試先從他們正面臨的心理發展任務及需求出發,看看孩子行為背後是為了滿足哪些內在需求

舉例來說,當家中的青少年開始在外貌出現有別以往的改變(穿洞、奇裝異服),或開始會要求家長釋出更多的自主權(打破門禁時間、拒絕事事被安排),此時的你能不能在否定與發火之前先試著了解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如果父母可以了解他們的目的與動機是來自於特定的心理需求,就比較能夠跳脫出權力拉扯、衝突與隔閡,反倒有機會創造更大的溝通空間去跟孩子討論這些行為可能會帶來的後果。試著表達你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持續與孩子保持連結,同時也讓孩子知道父母內心真正的擔憂與期待,試著讓彼此更加靠近,在這樣的互動下也更能陪伴他們克服青春期的不安與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