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互動不適切,父母可以怎麼辦?

「我的孩子在跟人互動上,行為常不符合一般常規,很有主見,少能接受他人的建議,生活中我們容易一直唸他,甚至有時情緒上來很想用打的,可以在教養上提供建議嗎?」
 




自閉症類群疾患的孩子,在人際互動上較自我中心且技巧不足,難理解人際情境也不擅於跟人互動,可能會用比較不適切的方式,但其實不是有意的,需要不斷透過後天的經驗慢慢練習。此外,他們有特別的思維且堅持度高的特質,會使得在教養上要「更具有創意」,能夠跟著他的思維,再從中引導往合適的行為模式;若以強迫灌輸觀念的方式,只會讓關係惡化

教養上,首先要與孩子建立友善的關係,從理解和分享他有興趣的事情開始,嘗試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行為模式及他要傳達的訊息,生活中也減少不必要的關係摩擦。引導孩子發展符合情境的行為時,可以參考下做法:

  1. 忽略不適切的行為,讚賞適切的行為(例:曾有孩子看到我一直吐舌頭,回答也用左右移動舌頭的方式,我的反應是笑笑的說「你在跟我打招呼呀,那可以說哈囉就好啦!」「你用舌頭我不懂啦~要用說的我才知道」,當他開口好好說話時,立即給予具體的肯定並開始活動),當孩子用了合適的替代行為後,後續就比較少再出現不適切的行為了!
  2. 直接說明感受,提供更適合的作法(例:「你叫我笨蛋,我很難過耶」;「鎖門會讓我很擔心,下次等我先進來」)。
  3. 找尋孩子的優勢能力(例:有一個孩子很擅長畫畫,畫圖的方式也能幫助他表達因此約定規則時,用圖示,他相對能記住。)
  4. 搭配獎勵制度,肯定符合該情境的行為(例:謝謝你回答我、你有坐好、雖然輸了但你沒有發脾氣)。此外,得分標準可以由大人與孩子共同制定,且一次數量不要太多,也可以讓孩子自己設計計分卡的樣式;通常孩子自己定出來的,更願意去做到!
  5. 事先提醒,當下給指令簡而明瞭(例:孩子有固定的模式,即使提醒換教室了,他還是會習慣到上一次上課的教室。有時可能可以直接擋住路線,打斷他的習慣,但來不及我就是站在教室門口告訴他「這邊」)。太過冗長的指令,孩子能接收到的有限,相對也就較無法配合,有些討厭被碎念的孩子反而可能會產生情緒而與大人衝突。


文/楊恩林 臨床心理師

參考資料:
王意中(2022)。《不動怒,與亞斯伯格症孩子親近溝通》,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