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晚上,你滿腹委屈地對剛回家的伴侶說:「你怎麼又這麼晚回來,也不回訊息!我根本不知道你跑去哪裡,你到底有沒有把我放在心上?」
另一方皺著眉、語氣冷淡地回:「我今天很忙,好不好?你每次都這樣問東問西,真的很煩。」
你更氣了:「我問得太多?我只是想知道你在幹嘛,這樣也不行?」
這時他已經不再說話,轉身走進房間關上門。
你坐在沙發上,覺得既傷心又生氣,心想:「他根本不在乎我!」而他在房間裡,也感到無力和委屈,心裡想:「怎麼又吵起來了,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追趕/逃避」互動模式,是一種常見的惡性循環。我們常以為自己的作法是在與對方「溝通」,但其實很多時候,這樣的作法正讓我們深陷一種彼此傷害卻難以脫身的互動模式中。
什麼是「追趕/逃避」的惡性循環?
這個模式通常是這樣的:
- 一方(常被稱為追趕者)感到關係不夠親近,想要更多回應與連結,會提出問題、要求解釋、情緒激動甚至指責。
- 另一方(常被稱為逃避者)感受到壓力與批評,可能沉默、轉移話題、退回自己內心、不願多說,試圖自我保護。
兩人的出發點其實都是想要好好地相處、希望對方理解自己。但問題是:一追一逃的互動,往往每次試著接近對方的努力,卻又一次次地將彼此越推越遠。
追趕者愈表達情緒,逃避者愈想逃開;逃避者愈沉默,追趕者愈是用力地大聲喊話、要求對方回應。
這樣反覆的互動,就像兩人卡在一支跳針的唱片裡,怎麼樣也逃不出來。
兩人其實都在說:「我需要你」
回到開頭的例子。表面上是一場「你為什麼不回訊息」的吵架,其實是兩個人都在表達害怕失去彼此的方式:
- 追趕者的責備背後,是一種不安與渴望:「我需要感覺到你在乎我,想要你靠近一點。」
- 逃避者的冷淡背後,其實是壓力與無力感:「我怕我又做錯什麼,我只好退開,保護自己也保護你。」
這兩種反應都是真實的情緒反應,但如果彼此只看到對方的表面行為(攻擊或冷淡),而無法理解其背後的情感,就可能一直卡在誤解與防衛之中。
如何跳脫這樣的惡性循環?
- 辨識你們的互動模式,而不是只看事件本身
吵架內容不重要,模式才關鍵。是否每次你越說,他越沉默?每次他不回應,你就越氣? - 覺察你內在真正的情緒與需求
生氣背後可能是「我想你更靠近」、退縮背後可能是「我怕再次被說我不夠好」。 - 把表面的控訴,轉化為真誠的情感表達
❌「你從來都不理我!」
✅「當我不知道你在哪裡時,我會覺得很不安,會擔心是不是我不夠重要。」
❌「你真的很情緒化,我受不了!」
✅「當你這麼激動時,我會感到手足無措,很怕我再說錯話讓你更難過。」
你們不是彼此的敵人,而是這個模式的共同受害者,你們可以聯手對抗這個模式。
給每一對曾經傷害彼此的伴侶一句話:
「你不是太黏/太冷漠,也並非太敏感/太逃避,你只是在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守護這段關係。」
當我們願意卸下防衛,看見彼此脆弱的情感時,關係才真正有機會開始修復。
如果你發現自己和伴侶常常陷入重複爭吵的模式,不妨從「這是一場對錯之爭」的想法中退一步,轉而思考:「這是不是我們的互動模式出問題了?」
透過理解「追趕/逃避」的模式,你們將更有能力從彼此的傷害中,看見愛的渴望,並重新連結。
文/蔡孟蓉 臨床心理師